穿鞋子、上廁所一蹲就站不起來,你知道髖關節不舒服會多嚴重過生活!
由食品藥物管理署指出,臺灣邁入高齡化社會,年長者的髖關節病變導致疼痛、影響日常生活正常活動的情形日益增加。當使用藥物治療、改變生活作息及使用輔助裝置仍無法改善時,醫生根據病情常考慮用手術方法去除損壞的關節,並使用人工髖關節取代原有受損髖關節,大多數病患的疼痛因此可以減輕或解除,關節的功能及變形亦可明顯改善,恢復日常活動並改善生活品質。
髖關節是人體站立或行動時支撐人體重量的主要關節,由股骨頭和髖臼組成,並與軟骨、滑液膜及纖維囊組成;當發生嚴重髖關節炎、類風濕性髖關節炎、髖關節骨折、缺血性股骨頭壞死等,造成正常髖關節被嚴重破壞而不能行使正常功能及活動時,病患通常會感到非常疼痛。 當保守治療方式無效時,可能就要考慮置換人工髖關節。
人工髖關節是模擬人體髖關節的形狀構造及功能,包含股骨柄、髖臼杯、股小球及墊片四組件。目前股骨柄及髖臼杯之材質以金屬為主,包括鈦合金﹑鈷鉻鉬合金等。墊片多由高分子量聚乙烯及陶瓷材料製成,股小球則多以金屬及陶瓷材料製成。因產品種類繁多,各種產品有其不同的優缺點及適用性,仍應請教醫師審慎評估。
回想自己也有過蹲廁所時發現自己蹲不下去、站起來又很吃力呢?甚至雙腿無法盤坐、走路都卡卡…是不是也遇過這些窘境?主因其實可能來自你的髖關節!而它就像一個引擎關節,在日常活動和運動中都扮演著驅動的角色,舉凡保持穩定、控制旋轉都靠它。如果髖關節過緊會導致代償,使肌肉不平衡,更無法產生預期達成的力量。
髖關節是球窩關節有著相當大的活動度,可以伸直、彎曲還有內收外展與旋轉,也正是因為有這大範圍的關節活動度,所以周邊影響的肌肉群與筋膜也相當的多。無論你平常做什麼活動,甚至待在辦公桌前一坐就超過九小時,導致髖關節活動度受限,甚至會有卡住的現象,不僅造成運動不方便,嚴重還會造成骨盆前/後傾,導致全身姿態歪斜。那麼,我們共同來檢視自己是否有髖關節退化的跡象:
(1)年齡大於50歲
(2)早晨起床關節僵硬少於30分鐘
(3)活動膝關節時發出聲響
(4)膝關節壓痛
(5)膝關節腫大
(6)觸摸膝關節無發熱
再根據美國骨外科醫學會2013年發表針對膝關節退化的指引中自主活動管理是強烈建議的,因此你可以這樣做來延緩膝蓋老化 (Jevsevar, 2013)。
- 伸展大腿後側肌群:
坐立於地板或床上,將膝蓋伸直,將毛巾繞過足底,雙手各執毛巾一頭向身體方向牽拉。一次停留時間10秒,一天5-10次。
- 訓練大腿前側股四頭肌:
坐姿或躺姿,將腳打直,屈髖上舉約30度,一次停留時間10秒,一天100次。或是平躺腳打直,將毛巾捲成柱狀墊,放在膝窩或足跟處,出力壓毛巾,一次停留時間10秒,一天100次。
日常就得開始保養起,專家更建議4大天王來補給關節營養!
- 軟骨素
軟骨素是一種天然的化學物質,是葡萄糖胺和果糖的高分子化合物,有助於維持骨骼與牙齒的正常發育及健康。
- 卵殼鈣
卵殼鈣是一種天然的鈣質來源,通常是由家禽的蛋殼萃取而成。卵殼鈣含有豐富的鈣質,有助於維持骨骼和牙齒的健康。
- 維生素D3
維生素D是身體所需的重要基本營養素,對身體的各種生理功能至關重要。紫外線照射到人體的皮膚後可以合成維生素D3,再於小腸中結合鈣的吸收。所以如果缺乏維生素D,鈣的吸收率就會降低,即使吃進再多的鈣質也無法幫助骨骼成長,更是容易形成骨質疏鬆。
- 非變性二型膠原蛋白
主要存在於軟骨和結締組織中,相較於變性二型膠原蛋白,在加熱或其他處理過程中,容易破壞蛋白質的自然結構並使其失去活性,非變性二型膠原蛋白能夠保持其原有的生物活性和三級結構,所以更具有吸收與利用效率。